为厚植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其在实践中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8月21日至24日,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赴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暑期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丁鑫博的带领下,走进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连环湖镇、大庆市石油科技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等地,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红色研学、政策宣讲、党建交流、老兵访谈、产业调研等系列活动,让红色精神浸润青春,让实践行动服务乡村。
红色基地研学:触摸精神印记,誓言砥砺初心
21日下午,实践团在连环湖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张秀敏、葛南,连环湖镇卫生院郭静等人的陪同下顺利抵达连环湖镇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基地负责人王德喜热情接待并带领实践团开启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红色学习之旅。
步入基地,“东北抗联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通过史料、场景的形式一一展现。陈列区里,泛黄文献、老照片,诉说着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信仰、浴血奋战的故事;复原区中,简陋生产工具与生活场景,让东北抗联将士“冰天雪地勇抗争”的画面愈发鲜活。
讲解员王艳辉结合当地革命故事,将红色精神融入历史脉络,让成员们深入了解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投身斗争、建设家园的峥嵘历程,深刻领悟到,这些精神是先辈用热血铸就的信仰丰碑,更是当代青年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
在参观学习尾声,实践团成员庄严进行重温入团誓词活动,全体成员整齐列队,举起右拳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言回荡在基地上空,既是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也是对初心使命的坚定重申。
党建交流学习:感悟党建力量,汲取振兴经验
22日上午,实践团走进黑龙江省党建模范村——连环湖镇人民政府驻地他拉红村,以党建学习为切入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在他拉红村党支部书记齐俊峋、副书记白成刚以及村委会干部解喜才、后备干部宋丽菲等人带领下,实践团沿党建文化长廊追溯发展轨迹:从早期党员带头垦荒拓土、建立基层党组织,到如今以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服务村民民生,墙上的老照片与文字记录,串联起他拉红村数十年“党建强村”的奋斗史。
“我们村能有今天的发展,靠的就是党组织始终站在前面,党员始终冲在一线。”村“两委”班子成员的介绍,让实践团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有了更直观的认知。
随后,双方围绕“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乡村治理”“党建经验助力乡村振兴”进行座谈。白成刚结合“党员联户讲红色故事”“节日主题教育活动”等案例,分享如何以党建为纽带,让爱国情怀扎根群众;同时详解“党员带头成立合作社”“党建+网格服务”等产业与民生领域的创新做法。实践团成员结合专业知识提问互动,在思想碰撞中深化对“爱国主义与乡村发展相结合”的理解。
党建引领下,他拉红村的产业发展同样亮眼。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实践团走进环湖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详细介绍这一由镇党总支领办、村党支部书记齐俊峋任合作社理事长的产业项目。
该合作社2019年获评黑龙江省省级示范社,2020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全省先进典型评选活动中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最具带动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社”。看着连片的高粱种植基地,实践团真实感受到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的强劲动力,也为后续实践积累了鲜活素材。
政策宣讲行动:传递全会精神,搭建校地平台
22日下午,实践团深入连环湖镇他拉红村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讲,以政策解读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实践团成员麻荔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贴合当地实际的案例,向村民们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方面的重要部署,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结合连环湖镇实际让晦涩理论“落地生根”,现场村委班子成员、村民认真聆听、积极提问,互动氛围热烈。
宣讲结束后,实践团通过发放宣传册的形式向当地村民普及全会精神,助力乡村思想文化建设。实践团成员热情地向过往村民发放精心制作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册。宣传册内容不仅涵盖了全会的重要决议和决策部署,还特别选取了与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内容,如农民增收举措、文化赋能振兴、城乡融合突破等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呈现,让村民们能够轻松理解。
在发放宣传册的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与村民们进行面对面交流,耐心解答他们对政策的疑问。“这些政策对我们农民来说太重要了,以前都是一知半解,现在有了这本宣传册,还有你们这些大学生给我们讲,我们心里可明白了。”村民张洪彬激动地说。
随后,实践团与连环湖镇他拉红村举行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共建签约挂牌仪式。
基地的建立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理论+实践”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助力其增长才干,还能借助高校人才智力资源,为连环湖镇他拉红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乡村在产业、文化领域实现新突破。
老兵访谈对话:聆听烽火故事,传承英雄精神
23日上午,实践团专程看望连环湖镇抗美援越老兵魏恩顺,在聆听红色故事中筑牢爱国主义信仰。见到老人时,他正小心翼翼整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这些照片,是他作为抗美援越汽车兵的珍贵记忆。
老人结合照片场景,向师生们讲述那段烽火岁月:在枪林弹雨中穿梭运送物资、克服恶劣环境保障前线供给、与战友并肩作战的难忘经历。
“当时没想过怕,只想着能多送一趟物资,前线战友就多一份保障。”朴实的话语里满是坚定与担当,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段段鲜活的回忆,让实践团成员仿佛置身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
成员们认真聆听、仔细记录,纷纷表示将铭记老兵事迹,传承不怕牺牲、奋勇担当的革命精神,把这份对爱国主义情怀的深刻感悟转化为学习与服务社会的动力。
特色产业调研:解码中草药种植,见证乡村振兴实效
23日下午,实践团走进连环湖镇白音诺勒村,以实地调研特色产业的形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探访惠鑫民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种植基地,探寻乡村振兴的“产业密码”。
在白音诺勒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董柏林以及党支部副书记王世洪的带领下,团队先后来到合作社办公区、仓库及加工工厂。董柏林为实践团进行详细介绍,合作社始终秉持“产业立村、增收带民”理念,通过创新合作经营模式,让中草药种植成为带动村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其发展经验更被列为县“三农”工作典型做法。
随后,实践团成员走进中草药种植基地,成片的板蓝根长势喜人。大家近距离观察板蓝根生长状态,认真聆听种植技术、田间管理要点及市场销路等关键信息。
“看着连片的板蓝根田,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口号,而是村民们用双手干出来的成果。作为外语专业的学生,我们以后会尽自己的能力,为这些特色农产品的外销翻译、品牌推广出份力。”实践团成员郭安琪说道。从合作社的规范运营到种植基地的蓬勃生机,成员们切实感受到特色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强劲带动作用,不仅深化了对“乡村兴则国家兴”的认知,也为后续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发展明确了方向。
大庆研学之旅:探寻石油文化,传承铁人精神
24日上午,实践团前往大庆石油科技馆参观学习,馆内丰富的展品和前沿互动装置,展示了石油工业从勘探开采到化工应用的全过程,彰显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科技自立自强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而这背后正是深深的爱国情怀驱动着科研人员不断突破创新,为国家能源事业奋斗。
24日下午,实践团怀着崇敬之心踏入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这座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以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物和逼真的场景复原重现了石油大会战的艰难岁月。
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展现出为国家奉献一切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他带领工人人拉肩扛安钻机、奋不顾身压井喷,这些事迹无不体现出面对国家建设需求时,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一心为国的高尚品格。
本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度挖掘当地红色资源,通过走访革命老战士、参观红色纪念场馆、聆听红色故事等形式,沉浸式感悟革命先辈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在鲜活的历史场景中读懂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同时在党建交流学习与特色产业调研过程中,进一步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中深化了爱国认知、明晰了担当路径,更探索出科技赋能与红色传承同频共振的实践新范式。
未来,实践团成员将以本次实践为起点,把感悟转化为行动自觉,以青春之力赓续红色血脉、服务乡村振兴,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担当,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书写青年一代的使命与荣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